景点简介:
药王山。藏名“夹波日”,意为“山角之山”,在布达拉宫右侧,海拔3725米。图为药王山后面著名的万佛墙,附近有很多刻玛尼石的人家。
与布达拉宫咫尺相对,是拍摄布达拉宫很好的角度所在地,尤其是半山腰。清晨的药王山,经常可见些许摄影爱好者汇集与此等待第一缕光线照亮布达拉宫的瞬间。
药王山东侧有个洞窟式的小庙宇,是一座造型奇特的石窟寺庙,坐落在药王山东麓陡峭的山腰上,叫查拉鲁普。经过一千多年的风风雨雨,中间几经兴衰,这座拉萨地区罕见的石窟寺庙至今仍然保存完好。石窟呈不规则长方形,面积约27平方米,洞口有一中心柱,中心柱与洞壁之间是狭窄的转经廊道,岩壁上有69尊石刻造像,66道两边排列石刻神像,北面石壁上有松赞干布与文成、尺尊两位公主以及重臣吞米桑布扎、禄东赞的造像。洞内光线暗淡,全靠酥油供灯照明。如果去看,千万别忘了要带头灯。
药王山后面有拉萨十分著名的万佛墙,附近有很多刻玛尼石的人家。从西藏旅游局东面的一条小路一直往南走就可找到。
景区提示:
每到一个重要的宗教节日,药王山的转经路上,人潮涌动,焚香祈祷,叩头膜拜把信徒们的内心祈盼倾至这佛光四溢的神山上。不少康区、藏北、境外的信教徒不远万里,从家乡携带着刻有六字真言的牛头,石块来到神山面前,恭敬置于山崖上下班,以表达自己的真诚。平日里,朝圣的信徒手摇转经筒,口诵六字真言心度虔诚地绕着药王山朝拜,山崖下的流浪艺匠仍在潜心地凿刻着奉献给神、给人的“艺术品”。
景点攻略:
药王山上现在的一片废墟原是座门巴扎仓(藏医学院),因具有宗教的性质,也称药王庙。释迦能医治百病,相传药王就是释迦牟尼佛的一个化身。从吐蕃王朝时代西藏民间出现藏医算起,这门古老的学问已经流传了1000多年。7世纪,文成公主远嫁吐蕃的时候,从大唐带去了汉文化,其中有本中医书叫《医学大全》。此后金城公证再嫁吐蕃,又带去了医书《月王药诊》,使得中医的一些理论和方法逐步融汇到藏医之中。8世纪,著名“医圣”宇妥·元丹贡布到印度学医,继承发展了中医和印度医学,著《四部医典》。药王庙逐渐集中了一批学识渊博的藏医,大约在17世纪发展为藏医学府,慕名而来的求学者使这座小庙日见兴盛。17世纪末,第巴·桑结嘉措为发展藏医,在山上修建门巴扎仓(医药院),从各寺选拔部分喇嘛来此学习医药知识。60年代以后,原属于药王庙的藏医合并到门孜康,成为现在的藏医院。它的门诊大楼就在大昭寺西面宇妥桥的附近。为纪念藏医的始祖,那条路命名为宇妥路。
交通提示:上山的小路在布达拉宫右侧对面马路、白塔后面。
药王山上是拍摄布达拉宫很好的角度,尤其是半山腰。

